天津巨乐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体育用品行业需谋求突围

编辑:天津巨乐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时间:2018/06/26
时间的锁链,对于市场来说,是一段很好的历程。中国的体育用品由当初的弱势无人知晓,到今天的亚洲区进步最快的阶段,只使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让世界全球都了解到,在东方,有一个国家叫中国,其的运动品牌也越做越大。在国际一线品牌及海外运动品牌不断挤压的今天,中国的体育用品行业谋求突围就相当的重要。尤其是在进入调整期,理应乘奥运东风谋求策划。

从正大门走进本届体博会体育用品服饰专馆E1馆,赫然醒目地发现,李宁、安踏、特步、三六一度这四个品牌的特装馆分列两旁。精美的场馆装饰、琳琅满目的各种展品,让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拍手叫好。但这拍手叫好声中,并不是对于目前的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而发,而是那些场馆装饰。

然而,这片繁华的背后,却有着不小隐忧。在本届体博会上首次公开发布的《中国体育用品行业2010-2011发展报告》指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体育用品行业开始进入行业调整期,从各大运动品牌企业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的业绩情况来看,受高库存、成本上升、净利润下降等的影响,行业增速逐步放缓。体育用品行业未来路在何方?不少业内人士陷入了思考。

准确地说,目前的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遭遇了压力重重,从而面临多方考验。据了解,自今年上半年订货会开始,内地体育用品行业竞争激烈,对不少公司盈利造成压力,众多企业为了减低零售渠道潜在库存风险而进行打折,减少尚未付运的订单。订货数据的下滑,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现状: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体育用品行业迎来了全面调整。

这一现象其实从去年各大体育用品品牌公布的年报中就可见端倪。虽然,包括安踏、三六一度、匹克、特步等在内的几大体育用品品牌公布的销售额同比依然有所增长,但增长的幅度已经由前面几年的年均20%甚至30%下降到了20%以内。曾经稳坐国内体育用品行业头把交椅的李宁销售业绩更是同比下滑。与营收增长幅度降低相对应的是各品牌开店步伐的放缓。

曾有业内人士把中国本土体育品牌前几年的成长称为“野蛮生长”,在这段时间里,门店数量的增加几乎成了众多厂商增加销售额或者利润的“法宝”。然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少业内人士开始发现,几大巨头在使用这一“法宝”时更为慎重了。匹克年报显示,2011年匹克零售网点数目由2010年年底的7224家增至去年年底的7806家,净增长582家。分析人士注意到,2010年上半年匹克的门店数净增量就超过590家,这意味着2011年下半年匹克的门店数量就开始缩减。而此前,匹克曾披露,2012年门店数量将缩减为7000家左右。

安踏、特步、三六一度同样在2011年下半年开始就下调了开店速度。这种情况也与2010年时几大品牌都高调宣称进军“万店时代”形成了鲜明对比。“店租成本越来越高,与之相比的则是单店销售业绩的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几大品牌在开店时考虑得会更加谨慎和全面了。现在他们会更加注重单店效益。”某业内人士用这样一句话道出了这一改变的背后根源。曾有业内人士戏言,即使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光是仓库里的积压货起码能供国内的服装销售企业卖上3年。鞋服行业库存积压问题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过去几年行业的高速发展,企业普遍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全行业投资过剩,产品供大于求。”关键知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如是说。诚然,产品同质化、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一直让本土企业饱受诟病。然而,一直以来,凭借着成本优势、渠道优势,本土企业也能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张庆看来,如今行业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不冷静的“投资过剩”是最直接的导火索。“体育行业是期货制,企业对未来市场的判断至关重要,如果调高预期,增大产量,进行渠道扩张之后,最终因为各种因素,销售无法跟上,随之而来的就是衰退和调整期。”

形势严峻,对于体育用品从业者来说,如何在这种不利局面下脱颖而出?以安踏、三六一度等为代表的体育用品晋江系给出了答案:借伦敦奥运会东风。另一龙头361°同样看重伦敦奥运会这一契机。

各大体育品牌,尤其是国内品牌对奥运营销态度显得更为审慎,但仍十分关注这一全球最大规模、最受关注的体育盛会,亦希望借此契机推动品牌、产品在全球舞台的展出。而距离奥运开幕不足百天的体博会无疑成为国内各大商家布局奥运的重要前哨。”体育用品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表示。

龙头企业寻求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成长型体育用品品牌则努力通过产品的创新来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在本届体博会上,致力于打造中国足球鞋第一品牌的喜攀登携带着多款新品亮相。

生活中,我们都会使用到的一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这个目前的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上,似乎并非如此。压力过大,将会把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更严重的塞到另一边。即使他们想着如何在这压力重重,体育用品行业谋求突围机会,似乎也开始变得有些迷茫起来。这些海外体育用品企业商家已经把中国锁定为第二大用品市场的空间,因此,在这方面更为有感触吧。

压力下的成长,显得更加的成熟和乐观。因此这次的体育用品行业谋求突围,也将会有更大潜空间发展。但目前专家们所忧虑的是体育用品行业未来路在何方?在这个压力重重环境下,体育用品行业谋求突围,似乎显得难度加大了起来。